台灣手語地名電子資料庫
Taiwan Sign Language Database for Place Names
使用說明
一、查詢方式:本資料庫有三種主要的查詢方式:
1. 透過頁面上的台灣地圖,點選所要查詢的縣市,屬於該縣市的地名將依序排列在影片右邊「地名查詢結果」的欄位內,點選所要查詢的地名,即可看到該地名的影片及相關的分析和描述。如果一個地名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打法,我們會在該地名旁加上數字,如「九份1」和「九份2」。
2. 透過頁面右邊的「請輸入地名」欄位,輸入所要查詢的地名並按下「查詢」鍵,若資料庫有收錄此地名,此地名就會呈現在「地名查詢結果」的欄位內,點選所該地名,即可看到影片及相關的分析和描述。
3. 在影片上方有一列各縣市名稱的欄位,點選所要查詢的縣市,屬於該縣市的地名將依序排列在影片右邊「地名查詢結果」的欄位內,點選所要查詢的地名,即可看到該地名的影片及相關的分析和描述。
二、描述說明
本資料庫對每個地名都提供描述和說明,每個地名將依所組成的詞彙依序加以說明,每個詞彙的描述都包括四個項目:表達方式、造詞策略、運用手形和打法描述。
1. 表達方式
這部分主要描述該地名的手語表達方式是找出與漢語相對應的詞彙來表示(取字義),還是打出漢字的字形來表示(取字形)。這個項目的描述主要有四種類型:
(1) 取字義:打出與漢字意義相對應的詞彙。
(2) 取字形:打出漢字的字形。
(3) 綜合字形字義:地名的組成詞彙,其部分採用「取字義」的策略,而部分採用「取字形」的策略。
(4) 補充訊息:打出補充該地名的詞彙,例如:「台中」以「中」+「處」來表示,「處」即屬於補充訊息。
2. 造詞策略
這個部分主要沿續「表達方式」的分析,將「取字義」和「取字形」進一步加以細分。
在「取字義」方面可細分成以下五種類型:
(1) 全字直譯:直接打出與漢字意義相對應的手語詞彙。
(2) 刪減後直譯:即刪減漢字的某個偏旁後,再將留下來的部分翻譯成相對應的手語詞彙。例如「九份」的「份」經過刪減後,以「分」來表示。
(3) 增加後直譯:是指增加漢字的偏旁後,將增加後的漢字翻譯成台灣手語詞彙中意義相對應的詞彙。例如「八卦山」的「卦」增加偏旁後,以「掛」來表示。
(4) 替代後直譯:替換漢字的偏旁後,將替換後的整個漢字翻譯成手語相對應的詞彙。例如「八堵」的「堵」替換成「豬」,以「豬」來表示「堵」。
(5) 拆字後直譯:將漢字拆解成幾個部件,再將這些部件分別翻譯成手語意義相對應的詞彙。例如「莿桐」的「桐」拆解成「木」和「同」,然後以手語打出「木」和「同」來表示「桐」。
在「取字形」方面可細分成以下五種類型:
(1) 全字外形描繪:手語使用者在身體前方以空書的方式來呈現該漢字。例如「關子嶺」的「子」是以食指描繪出「子」的整體字形。
(2) 全字形體取代:手語使用者利用手形來呈現該漢字。例如「小人國」的「人」是以左手食指斜放在右手食指的上面,呈現「人」的字形。
(3) 刪減後外形描繪:即刪減漢字的某個偏旁後,在身體前方以空書的方式來呈現該漢字。例如「杉林」的「杉」經刪減後成「彡」之字形,再以手形/三/描繪出「彡」之字形,以表達「杉」。
(4) 刪減後形體取代:即刪減漢字的某個偏旁後,以手形來呈現該漢字。例如「曾文水庫」的「曾」,就是以右手食指和中指伸直(手形/二/),掌心朝內,指尖朝上置於額頭處,呈現「曾」之部分字形。
(5) 形體取代+外形描繪:手語使用者以手形呈現該漢字部分偏旁,同時以手形描繪出該漢字其他偏旁。例如「新化」的「化」是以左/六/食指向下,右/一/在左/六/旁寫「匕」字形,共同組合成「化」的字形。當部分偏旁在表達時先經過刪減時,我們將其標示為「刪減後形體取代+外形描繪」或「形體取代+刪減後外形描繪」等。
在「綜合字形字義」方面可細分成以下種類型:
(1) 外形描繪+直譯:是指部分偏旁採取外形描繪策略,而部分偏旁採取直譯的方式。例如「太平山」的「太」,是分別採直譯的方式來表達「大」,再以外形描繪的方式來表達「太」字中的一點。
(2) 形體取代+直譯:是指部分偏旁採取形體取代策略,而部分偏旁採取直譯的方式。例如「太魯閣」的「魯」,是分別採直譯的方式來表達「魚」,而以形體取代的方式來表達「日」。
3. 運用手形
主要指在表達某個地名詞彙時所運用的基本手形,手形旁加註(左)或(右)主要用來標示該手形是以左手或右手打出的。而手形的變化則是以符號 > 來標記。例如「花嶼」的「花」在手形上標註為「零>同(右)」,即表示詞彙「花」的打法其手形變化是從右手手形/零/變化成手形/同/。
4. 打法描述
主要描述該手語詞彙的打法。
更新時間 : 2011年08月26日